查看原文
其他

通识教育理想国:这是我们最走心的创作

景芳说
2024-09-08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WePlan童行计划 Author 郝景芳

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教育知识,欢迎关注“晴妈说”~


这是我关于通识教育思考的第三篇文章,前两篇文章分别讲述了我们的理念愿景、课程体系:


通识教育理想国:中国教育还缺什么?

通识教育理想国:如何建立视野与大局观?


在今天这篇文章,我会讲一下我们今天推出的通识启蒙核心课之一:


《世界简史I:给孩子的万物起源课》


这门课程凝聚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,希望给孩子更广阔融合的知识图景,达到让孩子知识融汇、思维贯通的总体效果。


在本文中我会介绍,我们是如何从人类历史和科学革命中,获得设计灵感、理念、思路,以及具体的课程安排。


在文末可以找到课程链接。今天购买,前1000名加入的用户,可以免费加入第一期的精品课程社群火星班。在社群中,我们提供了除音频之外的立体化的学习工具,以及教研团队的答疑和分享。



(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课程内容详情,扫码可以抢先购买)



历史深处的遥望


曾经长时间让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李约瑟难题: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爆发在中国?


这个问题曾有很多人给过很多种不同解答:


  • 有人说工业革命的基础是农业革命,是小农经济制约了中国资本积累,进而制约工业革命;

  • 有人说工业革命的基础是商业发展,是国际贸易的缺失制约了中国工业革命;

  • 有人说西方工业革命源于殖民战争的原始积累,中国没有在殖民战争中敛财,才制约工业革命起步;

  • 有人说工业革命发端自政府的政策环境,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,但是被保守的政府政策压制住了。


以上这些答案都有一定道理,但都缺乏足够的支撑。如果放眼更长的时间尺度,会发现所有这些条件中国都不是不具备。据可靠数据考证:


  • 一直到十九世纪之前,中国的农业效率和农业人均收入都不低于英国和欧洲大陆;

  • 中国的商业环境已经发展了两千年,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都领先于欧洲;

  • 中国没有赶上美洲和非洲的殖民聚敛,但是汉唐元清中国都曾经扩张领土和财富,而殖民敛财最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没有工业革命;

  • 中国明清政府格外保守不假,但是明清时期中国并不缺少富甲一方、资本运作的工商富户。


所有这些说法都抓住了中国社会的某些特征,但还不是最关键的缺失一环。


中国所缺的,也恰恰是工业革命真正的源头,是科技革命和其背后的思想根源。


工业革命跟在科技革命之后,是科技革命的直接产物。事实上,工业革命的其他条件都不新鲜,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两千年里,世界上很多强盛国家都曾观察过。无论是武力征服、财富聚敛、商业发达、农业和手工业繁盛、政府重商,还是思想开明,都曾出现过很多次,但没有一次能催生工业革命。唯有西欧在科技革命之后,由科技促成了工业革命。



那么西欧的科技革命是基于什么样的思想根源呢?


🌍 起源


我曾经追溯西欧科技革命的爆发,发现科学革命的源头,在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家们对星空的研究;


  • 哥白尼的地心说发现,是科学革命的缘起;

  • 而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天文发现,也拉开了仪器观测的序幕;

  • 牛顿对宇宙天象的引力解释,更是科学革命的高峰。


那么为什么突然爆发出一系列对天文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呢?


如果仔细查看文艺复兴科学家研究的问题,会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都离日常极遥远。他们并没有研究如何增加农业产量,或是如何修筑堤坝、如何让军队更强盛。他们整天在研究的,都是一些冷僻而奇奇怪怪的问题:


  • 星体运行的轨道,是完美的圆形还是椭圆?

  • 太阳为何刚好处在星体椭圆轨道的焦点?

  • 是谁推动了星体最早的运动?


这些问题,放在多数以实用主义为宗旨的国人眼中,简直是奇怪得不能再奇怪了。是圆还是椭圆有什么关系呢?研究谁最早推动了星体有什么意义?


中国古代天文、算术、冶金也都发达,但是天文是为了确定农业历法(还有占卜吉凶),算术是为了计算谷仓大小和买卖收入,冶金是为了工具兵器坚不可摧。如果没有富强之用,是不会有人深入研究的。然而真正让全世界富强起来的科技革命,却不是从富强之学产生,而是从一些冷僻生涩的怪问题中产生,这是什么道理?


道理很简单:那些“无用的追问”,追寻的是宇宙万物背后的真理。



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家为什么都在研究天体完美的圆轨道问题?因为文艺复兴,复兴了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对天体问题的追问。古希腊有对众神创世的完整演绎。柏拉图一直在寻求通过天体的圆轨道,发现完美宇宙遵循的原则。中世纪基督教,则专注于研究上帝如何创世。二者共同催促文艺复兴科学家寻找宇宙遵循的完美规则。


“宇宙是依据什么被创造出来的?”这个看起来毫无现实用处的问题,揭开了从哥白尼到牛顿的科学革命序幕。


后世的很多人,也注意到神话和宗教对于科学思想萌芽的作用,将中国科学精神的缺失归结为中国缺少完整的神话谱系和宗教。然而这其实是只是刻舟求剑。文艺复兴科学精神的缘起与神话和宗教有关,但绝不停留于神话和宗教,而是从中生成一种不断自我前行的追问——万事万物的源头是什么?是如何创造出来的?


牛顿追问:是谁给了宇宙第一推动力。达尔文追问:生命本源从何而来,生物的多样性从何而来。一切事物追本溯源,能发现看似复杂现象背后,宇宙简单的真理。


这种追溯“起源”的精神,是古希腊启发文艺复兴的重要遗产之一,也是现代科学遵循的重要原则。这种精神在中国是不熟悉的,甚至今日仍然是缺失的。


我们学习知识,常常从这个知识的实际应用出发,恨不得现学现卖。可殊不知,满地碎片知识就像密密麻麻的树叶,记也记不住、分也分不清。而如果有耐心从每个现象出发追溯源头,就像找到了统一树干,世界以简单清晰的方式呈现在眼前。


源头揭示真理,真理推动变革。越是急功近利,越是舍本逐末。对国家是如此,对个人而言更是如此。养成凡事思考源头的思维习惯,知识会越来越了然于心。


这是童行总结出的第一个宝贵的思维习惯:寻找起源。



🌍 构成


再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科技革命。如果我们对比科技革命之前和之后的科技进步,会发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,科技进步都是线性积累,而科技革命之后的进步速度是指数爆发。


科技革命之后的短短两百年,人类积累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超过了之前总和。以前的科技强国做出的科技贡献往往相隔数十年,甚至数百年,中国的冶金、水利、造纸、火药、指南针的发明都在不同朝代。


然而科技革命之后,从蒸汽机到铁路,从铁路到电力,从电力到无线电,从无线电到计算机、互联网、制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科技,新的科技进步可以说从未间断,层出不穷,把人类推到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。这是如何做到的?


实际上,这方面的原因也不难解释:现代科技都基于同一物质科学体系。


古代的科技,是很多不同领域的事。冶金技术和医药技术无关,造纸技术也和火药技术无关,因此,每一领域进步并不能催生其他领域发展,每一项进步仍然依靠大量经验积累。这样的发展必然是零星的、缓慢的。


而现代科技,基本源头都是原子分子理论。


  • 蒸汽机的热能转换源于对压缩空气分子的研究;

  • 飞机的发明源于对空气分子动力研究;

  • 电力发明源于对电子运动的研究;

  • 无线电和激光发明源于对电子和辐射转换的研究;

  • 原子弹的发明源于对原子核反应的研究;

  • 计算机的发明源于对半导体电子导电的研究;

  • 现代医药的发明源于对药物分子和人体分子的作用研究;

  • 生命科技的进步源于对DNA分子特性研究。


在统一的框架中,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计算机的进展都是一致的。



这就是现代科技能够加速的密码。可以说,掌握了现代科学对于原子分子及内层结构的理论,就可以衍生出无限可能。最内层的原子核是能量来源,外层电子是电力和计算的基础,再外层分子特征是材料、化工和生命的特征。每一层次的物质结构都可以做出一系列发明,基于原子分子理论的整个现代科技大厦,不断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绚烂发现。


那么原子分子理论,又是怎么诞生的呢?


这还是要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革命,道尔顿、拉瓦锡等等科学家对于空气本质的研究,牛顿、惠更斯等等科学家对于光本质的研究。而这些研究思想仍然可以追溯回古希腊,从泰勒斯开始的一系列哲学家对于万物本质的研究,追溯到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。


万物本质?万物本质是什么鬼?


这又是一个让多数国人感到陌生的思维方式:追溯万物的本质。万物看上去如此不同,神农尝百草各有特性,每个人的差别都如此之大,怎么可能找到同一种本质呢?古希腊哲人偏偏相信,看上去不同的万物,如果细看内部结构,都有相同的本质。


就是这样的思想,引出了现代科学对于物质结构的不断细分,不断寻找统一的内部结构。然后才诞生了原子分子理论大厦,诞生了N次科技革命的辉煌成果。


这样一种思维方式,一种透过纷繁表面、寻找内部结构的思维方式,古代中国不熟悉,现代国内教育也不重视。然而它异常重要,除了现代物质科学,还有许多领域都可以应用。这种拆分和还原的方法,甚至在分析市场现象、找到商业规律方面都很重要。


这就是童行总结出的第二个宝贵的思维习惯:探究结构。



🌍演化


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思维特征,与现代科学体系下的思维特征不同。中国古代更多是循环看待事情,相信事物发展总是循环往复、周而复始:天下合久必分、分久必合;天下兴衰,一时繁花似锦烈火烹油,一时又白茫茫大地真干净。起起落落,总是正常。


这样的思维特征,好处是看事物比较淡然,看重长期趋势,而非短期热闹。也有很多人当前提倡东方的循环世界观。


但是坏处在于,对于一切变化只觉得起伏,不去深究趋势方向和背后的动因,就失去了发现事物深层动力的机会,也对未来趋势缺少判断。


与之相对的,是科学革命以来西方形成的对世界的思维:人类历史是有方向的。


最早是达尔文对物种演化的判断:物种从简单到复杂,从海洋到陆地,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,从细菌到智慧生命。这毫无疑问是给生命发展划定了方向。


此后是热力学定律,熵增加是系统变化的方向,普里高津写就的《时间的箭头》明确指出时间的方向。马克思把达尔文的理论改造成社会学版本,其中多了很多任意性,但也采取了类似思路。


那么人和世界的演化方向该如何判断?


一种方法当然就是听圣人、伟人、先知圣训,听他们对于未来发展的判断,但这种方式完全把判断交给他人,出现失误的风险很大,也不清楚其判断背后的原因。



另一种方法就是理解事物背后的动因。对影响变化的动因加以分析,理解了动力原因,理解了因果机理,才能判断未来。


这就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为何一直在寻找的事物的原因。他指出了万事万物四种通用原因,其中包含纯物质动因,也包含人的目标作为动因。


每一种变化背后都有动力原因。这也是古希腊开启的思维方式之一。中国古代对于这种思维方式也不熟悉,我们的前辈记录了大量四时变化、节气与农时,也记录了山川水流运动,但只觉得这就是自然,自然是不需要理由的。


中国并没有用地球相对运动来解释四季的人,也没有用动力学解释水流运动的人。我们并不认为自然需要解释动力。人世间的事,也常用世事无常来看待。


然而寻找变化动因是科技革命的发端。牛顿对惯性和力的阐释,达尔文对进化的阐释,从麦克斯韦统一电磁力,到当代基因组学统一物种的变化,都是越来越趋近于找到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。什么是永恒的趋势,什么是引起变化的动力,一样样因素分析清楚了,未来也就清晰可见了。房价会一直涨下去吗?与其听众人七嘴八舌,不如分析其中的动力原因。


为什么古代人类社会发展多半是兴衰起落,而科技革命以来,科技文明似乎经历着一路向上的进步?不是因为一时运气,而是因为科技文明发现了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因。


这就是童行总结出的第三个宝贵的思维习惯:发现演化的动因。




🌍未来


第四个思维习惯与第三个相关:当你发现演化的推动力,那你肯定会对未来有预期。


第一篇说过,我们的基础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,就是一切目标以高考为准,对大学之后想要开展的生涯一无所知。大学明明应该是人生的起点,但却给很多人一种终点的感觉。由于缺乏对未来职业和人生的预期,孩子并不知道学校学习和未来生活有什么关系;如果由父母强加职业预期给孩子,则有可能引起孩子抵触,进而对学习更加不感兴趣。


那这种情况下,我们该怎样让孩子增加学习动力?


事实上,人生始终活在现实与预期叠加的状态中,很多时候,想象中的美好未来,才是支撑我们人生的最大动力。不能让孩子想象出自己想要的人生,是教育中经常的挫败来源。我们需要让孩子从小开展畅想,用未来畅想指导现在的学习。


从更大的角度讲,“进步”是现代过程中最核心的关键词。科技革命一直推动社会快速变化,乐观者相信这种进步会一直持续下去,悲观者怀疑进步不会持续,未来科技会停滞。


马尔萨斯曾经怀疑技术进步的速度,认为人口增长速度将远远快速于技术进步,因此,随着人口增加,全球经济都将进入食物短缺、资源短缺、悲惨衰退。


然而时至今日,地球总人口已经是马尔萨斯生活时代地球人口的七倍,目前食物总量仍足够供养所有人,只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,一些人才受饥饿困扰。食物甚至过剩,人类受肥胖疾病问题困扰。为什么会如此?为什么没有出现马尔萨斯预期的食物短缺和文明悲惨的衰退?答案就是科技进步。科技仍然在进步,而且速度远快于十九世纪人们的预期。



我们需要相信进步的力量,并且让自己和孩子加入这个推动进步的群体。人类在进步。有学者统计,人类的暴力随着世纪演进在逐渐减少,二十世纪以来的人类,战争和暴力频率都比历史上少。二十一世纪的人均收入仍然在以每年2—3%的水平增长。


最新科技让能源也不再成为制约因素。新技术的革新在加速,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,再到人工智能,每一代科技引领时间都在缩短,掌握科技的群体和不掌握科技的群体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。


所有这些都表明,科技进步在未来很长时间,仍然是我们需要相信的事情。也许说不上永远,但至少在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工作生活的年代里,它仍然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变革力量。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思考和畅想未来,对他们为科技时代做准备有莫大好处。


我们的教育,需要的是联通童年想象与真实生活。不应该把孩子封闭在真空里十几年,告诉他们不用想未来,好好苦练做题就够了,而是应该从一开始就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世界,了解真实世界的瑰丽美好、真实世界困扰人类的痛苦问题;畅想未来世界工作的丰富有趣、未来世界工作的问题难关。


从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出发,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,从未来出发,来到日常的学习世界,孩子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做十几年无意义的苦力活,而是带着对真实世界的期许学习,这时候的学习才能焕发出真正发自心底的动力热情。


这就是童行总结出的第四个宝贵的思维习惯:期许未来。

 


童行世界简史课

如何践行这四个探究维度?


以上探讨的是近代科技革命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的思想资源,它们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解题方法,而是对人终生受益的思维习惯。我们都知道,教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,会影响未来几十年。但我们往往只懂得教孩子洗手的习惯,不懂得教孩子思考的习惯。


而思考,才是对人生影响最大的决定性因素。


我们的启示是:对孩子而言,最重要的是“对世界提问”的思维方式。“周遭的世界从哪儿来、为何是这样、未来会向哪儿去?”这样的思维习惯融入血脉,看世界任何地方都是问题,也都是答案。而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,就是智慧产生的过程。其他一切考学、工作、获奖,都不过是思考和智慧的副产品。


让孩子学会提问和思考,没有比这更好的教育礼物了。


童行通识启蒙体系推出的第一门主课——《世界简史I:给孩子的万物起源课》,是引导孩子提问和思考的通识课,是融合科学、人文、艺术的跨学科主干课。这门课主要面向4-10岁孩子,按照人类文明史发展历程,追溯科学、人文、艺术从古至今发展而来的脉络,对未来进行畅想。


课程并非按照传统的“时间-地点-事件”方式编排,而是按照童行四大探究维度编排:起源-构成-演化-未来,分别对应“从哪儿来?”、“是什么?”、“为什么?”、“到哪儿去?”的问题。探讨万事万物从何而来、如何构成、如何变化、向何处去。


《世界简史I:给孩子的万物起源课》是童行通识启蒙体系的第一门通识主干课,课程通过提纲挈领的三个大问题:


  • 为什么只有地球上诞生了人类?

  • 为什么只有人能发展出文明智慧?

  • 我们的世界如何变得丰富又有趣?


以宏观视角把科学、人文、艺术的知识系统性地串联起来,帮助孩子建立起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,以及对世界的远见和大局观 。


课程安排↓



听课方式:搜索关注童行星球微信服务号(Id:tongxingplanets),在主菜单栏点击【童行课程→世界简史课】,即可进入课程收听页面。



感谢你的耐心阅读。


如果你和我们思想有共鸣,如果你认可我们的努力,请帮我们转发这个贴子,希望它能在茫茫人海中到达更多有缘人那里,让我们一同汇聚,为孩子做出更好的教育内容。


谢谢大家!



精品课程学习社群

限量招募中!


我们深知,孩子的学习需要立体化的支持。配套本次课程,我们为充满探索欲想要深度学习、拥有更好学习效果的家庭,开设了第一批童行星球精品课程学习社群——火星班。

 

在社群中你不仅可以得到志同道合的伙伴,还可以得到本课程配套的:


1


立体化学习工具包(知识卡片,思维练习题,推荐阅读书单等)


2


跟随课堂脉络参与通识主题讨论


3


童行教研团队的定期答疑


4


郝景芳及其他大咖的分享


5

不定期的社群活动



第一期火星班开放招募,社群服务原价99元,现在更有购买课程限时免费入群活动。

 

入群方式

即日起至4月20日,只需简单四步,限时免费加入火星社群。


1


购买课程《世界简史,给孩子的万物起源课》


2

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童或者小七老师微信。


👆扫描添加老师微信


3

发送订单截图给小童或小七老师—一定要发送购买截图给老师噢!否则老师无法请您入群。


4

耐心等待,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之内召集大家入群!


限量1000名,手快有!


童行一直在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共建知识体系、开发启蒙课程,除了今天推出的《世界简史I:给孩子的万物起源课》,接下来还会陆续推出各个领域通识主题课。如交通工具入门、语言文字入门、音乐赏析入门等等。这些分支课程比主干课更聚焦,深入到每个具体领域展开,让孩子扩展知识、锻炼思考。

 

请大家继续期待我们的其他课程。谢谢大家的支持!


文章配图授权转自著名插画师LOST7


12

郝景芳

第 74 届世界科幻大会「雨果奖」得主,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

作家、经济学家、3岁女儿的妈妈、儿童通识教育品牌童行星球创始人

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,2017年财富杂志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领袖





共享教育共享未来

长按关注一起童行


点击阅读原文,了解《世界简史I:给孩子的万物起源课》,帮助孩子建立起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,以及对世界的远见和大局观。

现在购买赠送限量精品社群服务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景芳说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